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文历史
英山革命斗争史简介

英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7年,英山成立第一个党支部,1930年建立了苏维埃红色政权。革命战争年代,英山有10万多人参军参战,为革命输送了五个团的兵力,开展了无数次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红一军、红四军、红十五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等革命武装力量先后在这里发展壮大,并以此为革命根据地浴血鏖战。红四方面军从这里西征,红二十七军在这里诞生,红二十五军自此北上长征,新四军以此为坚持抗战的游击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被授予“抗日模范县”。刘邓首长指挥部队以此为后方迂回穿插浴血鏖战在大别山区,英山曾三次建立辖管10多个边区县的中心县委,被誉为“三十年红旗不倒”和“血染红土三尺深”的英雄土地。

马列主义传播到英山

早在 “五四”运动时期,马列主义传播到英山,在陈卫东等一批革命志士的影响下,英山有不少青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彭干臣、傅维钰等一批在外求学的热血青年为寻求革命真理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在黄埔一至三期的毕业的学员中英山籍的有44人,位居全国县级之最。在董必武、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培养和领导下,郭德昭、傅维钰等29位同志在东征和北伐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英山党组织的创建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受党的派遣英山籍共产党员萧伯堂、姜镜堂等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秘密发展党员。同年10月,萧伯堂在蔡家畈成立英山第一个党支部,1928年上半年,发展三批新党员,先后建立三个党支部,下半年成立英山特别区委会,建立了农民武装。1929年夏,正式成立中共英山县委员会。县委组织群众向地主阶级开展抗租减租等革命活动。

英山“三二”武装起义

1930年农历三月初二,英山县委遵照党中央“八七”会议决议,根据六安中心县委七邻湾会议精神,领导了全县人民在英山金家铺为中心地区举行农民起义(史称三.二武装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起义军配合红三十三师107团和潜山农民起义军首次解放了英山县城。英山三二”武装起义的成功,使鄂东和皖西根据地连成一片,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英山三二”武装起义之后到1931年8月,英雄的英山人民配合红军先后五次解放英山县城。

中共红山中心县委

1931年8月,红四军第五次解放英山县城后,成立中共英山中心县委员会,不久改英山为红山县,建立中共红山中心县委员会,成立红山县苏维埃政权。形成了以英山为中心的大片红色苏区,其面积长120公里,宽35-50公里,人口达40万以上。在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同时还成立了红山中心县红军总部指挥部、红山县总工会、共青团(少共)红山中心县委、红山县妇女协会、红山县童子团。红山中心县红军总部下辖3个团及全县赤卫军组织。并分别在红山鸭掌树、贺家桥、孔家坊陶家湾建立了红山县兵工厂、红山县红军被服厂、红山县红军医院。以英山为中心、领导周边罗田、太湖、浠水、蕲春、宿松、黄梅、广济、潜山九县的革命武装斗争,红山县苏维埃政权在英山县城存立长达十四个月之久,这在鄂豫皖其他根据地也不多见,使英山真正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四军鸡鸣河会议的召开

1931年7月,为支援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红四军军长徐向前、政治委员曾中生同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张国焘在东进和南下军事斗争方向上产生分歧。红四军在攻下英山后,并坚持了正确的南下作战方针,在红四军连连获胜的情况下张国焘来信要求撤军,9月4日,红四军移驻英山鸡鸣河时由军长徐向前、政治委员曾中生召开了全军连长以上的活动积极分子会议,抵制了张国焘东进的错误军事决策,坚持了南下正确的战略方针。红四军鸡鸣河会议是红四方面军军史上一次重要会议。

 

红二十七军在英山组建

1932年,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第四次围剿,由于张国焘错误的军事决策,导致红四方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932年10月,中共皖西北道委奉命整编部队并在英山金家铺组建红二十七军(又称东路军),全军4500余人,继续坚持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十七军是在斗争形势十分危急的关头成立的,掩护了地方干部、群众 伤病员,统一了皖西分散的武装,对于箝制敌人,配合红军主力反“围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红二十五军战斗在陶家河

1934年,红二十五军在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进驻英山陶家河恢复并创建了纵横30余里的游击根据地,建立了区委和两个乡级政权。1934年10月,敌四十七师前来围剿。敌四十七师从西北天宝冲、正面尚家山、南面猫儿尖三路进攻,妄图全歼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在牛背脊骨山据险扼守,在密林、巨石的掩护下与敌四十七师激战两天两夜,消灭敌军数百人。敌五十四师从霍山赶来,兵分两路形成对我红二十五军包围之势,11月1日晚,红二十五军主力在夜色的掩护下,突破包围圈,离开英山陶家河地区北上开始长征。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后,重建后的红二十八军先后组建英罗游击队、便衣队,继续坚持在英山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模范县:1938年党派杨必声、魏文伯来英山,秘密组建中共英山中心县委,领导英山、罗田、太湖、岳西、四县党的工作。英山人民在杨必声、魏文伯同志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开创了英山抗日建政的新局面,英山被授予“抗日模范县”光荣称号,是大别山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刘邓大军战斗在大别山

1947年9月7日,刘邓大军六纵十八旅五十三团第六次解放英山县城。建立英山县委会和成立英山县爱国民主政府,刘邓大军部队不久赴蕲春参加高山铺战斗,撤出英山。高山铺战斗结束后,六纵16旅进驻英山剿匪,11月 15日刘邓首长抵达英山县城,在城南河坪休息时刘邓首长召见16旅长尤太忠布置英山剿匪工作,16日晚,在罗田石桥铺召开军事会议接见当时英山县长程贞茂。

刘邓大军部队撤出大别山后,英山人民在县委书记谭扶平、县长程贞茂的领导下,继续在英山坚持游击战争,进行过火炉尖战斗、桃花冲战斗、西庄畈战斗。谭扶平、赵毅等一批随刘邓大军南下的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9年3月20日,鄂豫皖军区第五分区部队和英山十五团第七次解放英山县城,英山彻底获得了解放,英山的历史掀开了新的的一页。